柯爾克孜族是一個以畜牧業經濟為主的民族,其飲食文化具有典型的草原文化特征,肉、乳等畜產品為主要飲食。柯爾克孜族是一個注重禮儀,恪守傳統禮教的民族,在飲食和待客中有很多講究,充滿了風趣、詼諧和幽默,表現了獨特的精神風貌。柯爾克孜族菜譜上,雖有數百種菜,但待客仍以羊肉為主食,伴有馬腸、奶食類食物。諸多吃法,但最講究的莫過于烤全羊了。其烤法是將宰殺的羔羊剝皮,掏去內臟,割去尾和四蹄,投入鹽水中浸泡后,放入燒好的馕坑內烤。另一種烤法是用一根鐵棍子穿過腹內,兩人抬著在燃燒的熊熊大火上燒烤,不停地翻轉,并澆以食鹽水。馕坑內烤的多在室內待客,燒烤的多在傍晚,人們伴著篝火,邊烤肉、邊唱歌、跳舞,場面熱烈,帶有古獵民的傳統生活氣氛。宴請客人,常常要請德高望重的鄰里長者作陪,有時也請歌手或笑話大師相陪,在飯前飯后為客人講故事、笑話和唱民歌。吃過羊肉,喝過肉湯,主人還會捧出“孢孜酒”。柯爾克孜人吃飯時一般不許大聲說話或發笑,但喝酒時可以盡情說、笑。主人和陪客雙手捧酒,笑容可鞠地唱著祝酒歌向客人慢步走來,客人站著接酒而飲。如若不勝酒力,就得唱著歌兒將酒碗轉敬其他人代飲。其祝酒歌活潑有趣,一般都是手捧酒碗,邊舞邊唱,舞和唱隨心所欲,即興演唱,歌詞內容通常都是贊頌客人或歡迎客人。
?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