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指數(shù):★★★★★
景點名片:帶頭大哥起風云,血戰(zhàn)雁門余喬峰
小說再現(xiàn):天龍八部,慕容博作為“帶頭大哥”糾集誤導丐幫幫主汪劍通等天下群豪,以契丹高手入侵少林搶奪武學秘籍為借口,在雁門關伏擊蕭遠山(喬峰生父)夫婦。血戰(zhàn)雁門關關系到《天龍八部》的整個故事的一條主線,也是金庸筆下頭號大英雄喬峰悲劇命運的來源。蕭遠山見愛妻慘死,于是攜幼子跳下雁門關懸崖,在墜落的過程中還是將襁褓中的嬰兒拋了上來,那個幸存的嬰兒被汪劍通所救后來練成了降龍十八掌便是大名鼎鼎的喬峰......
歷史真實:縱覽雁門關興衰的歷史,自公元前4世紀至20世紀,發(fā)生在這里的戰(zhàn)事,據(jù)不完全的統(tǒng)計就有140多次,可見它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古雁門關英雄業(yè)績,不勝枚舉;生動故事,廣為人知:
1、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李牧常駐雁門,憑借關城之險,慎重防守,擊敗匈奴十萬人馬;漢朝名將李廣、衛(wèi)青、霍去病曾經(jīng)率兵和匈奴在此廖戰(zhàn),大獲全勝,威震塞外;隋煬帝楊廣曾經(jīng)率兵在此與突厥作戰(zhàn);唐將薛仁貴曾經(jīng)在此追趕突厥兵馬捷報頻傳;北宋楊業(yè)也曾幾出雁門大破遼兵,使其聞風喪膽,博得“楊無敵”稱號。
2、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qū)),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并且修筑了萬里長城。當?shù)厝藗髡f,蒙恬死后葬于代縣境內(nèi)。現(xiàn)在上門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遺址,其斷碑尚存,還可看清:“秦蒙恬將軍墓”,及“清嘉慶”等字樣。據(jù)史學家考證,蒙恬墓在陜西境內(nèi),此地乃傳說而已。
3、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lián)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流傳至今。
4、在現(xiàn)代,這里也曾是有名的戰(zhàn)場。紅軍長征勝利后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15師在雁門十八隘之一的平型關隘伏擊日寇,一舉大捷。此外,還有120師賀龍、關向應部雁門關伏擊戰(zhàn)。129師團長陳錫聯(lián)火燒雁門關下陽明堡飛機場。1937年秋,周恩來、朱德、彭德懷與閻錫山在太和嶺口窯洞談判成功,在山西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高潮。1948年4月6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從延安往西柏坡途中登上雁門關。
?
旅游特色:
1、2001年,雁門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雁門關風景名勝區(qū)2009年被評為山西旅游業(yè)十大杰出品牌。
2、雁門關,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歷史最為悠久,經(jīng)歷戰(zhàn)事最為頻繁、知名度最高、影響面最廣的古關隘,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國古代關隘規(guī)模宏偉的軍事防御工程,被譽為“中華第一關”。
3、游雁門雄關,憑吊千秋忠魂;登紫塞長城,一覽邊陲風情;雁門關景區(qū)是集“吃、住、行、游、購、娛、”等功能為一體的首屈一指、中外聞名的邊塞文化旅游目的地。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