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當年文成公主入藏途經此山,她懷揣寶鏡,登峰東望,不見長安故鄉,悲從心起,空鏡下滑墜地,一分為二,一半化為金日,一半化為銀月,日月交相輝映,照亮著西去的征程。日月山,初唐時名赤嶺……

問題:提問:燕雨紛飛
日月山在哪里?日月山好玩嗎?
回答:回答:含笑
據說當年文成公主入藏途經此山,她懷揣寶鏡,登峰東望,不見長安故鄉,悲從心起,空鏡下滑墜地,一分為二,一半化為金日,一半化為銀月,日月交相輝映,照亮著西去的征程。
日月山,初唐時名赤嶺。位于湟源縣西南,在青海湖東南,既是湟源、共和兩縣的交界處,又是青海農區和牧區的分界線,海拔3520米,是游人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故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
日月山古時為中原通向西南地區和西域等地的要沖。北魏明帝神龜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云自洛陽西行求經,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后來,文成公主經日月山赴吐蕃和親形成的唐蕃古道,則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區通往川藏一帶的必經之路。此地成為唐朝和吐蕃實行物資交流和兩地使者往來的中轉站。現在山隘上尚立有“日月山”三字的青石碑,山頂修有遙遙相望的日亭和月亭,山南腳下有流向獨特的倒淌河。
日月山是青海農牧區的分界嶺。登上峰頂極目遠望,東麓是富饒美麗的湟水流域,清澈的響河水蜿蜒曲折,盤山繞嶺,滋潤著兩岸豐腴的田野,養育著這里勤勞的人民;而西北方便是波瀾壯闊的青海湖;西南,山巒綿亙,草原無際,帳篷點點,炊煙裊裊,數不盡的牛羊駿馬猶如五彩班駁的珍珠在綠油油的草地上滾動;距日月山40公里的西山腳下,便是聞名遐邇的倒淌河了,南面幾十公里處是奔騰咆哮的黃河和舉世矚目的龍羊峽。
特色景觀
日月山雙亭
在日月山口,有為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姻而建的日月二亭。20世紀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分立埡口兩側,建筑精巧、輝煌。日亭內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記述了文成公主和親始未及歷史功績。亭內還繪有壁畫,再現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面貌;月亭有珍貴的“唐蕃赤嶺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傳播中原文化,促進西藏文化藝術與生產成就等方面的壁畫。

日亭壁畫
日亭壁畫主要講述了藏王松贊干布派大臣祿東贊赴唐都長安請婚,以及請婚過程中祿東贊以大智大勇力排諸難,巧破難題的軼事。
月亭壁畫
月亭壁畫主要介紹了文成公主入藏后,從中原帶去精神與物質文明的傳播情況。當時,唐朝已進入封建社會,而吐蕃則處于奴隸社會階段。因此,壁畫逐一反映了公主帶去的紡織、釀酒、音樂、舞蹈、天文、地理以及佛教等傳播情況。
日月山展廳壁畫
公元七世紀初,松贊干布派使臣祿東贊一行,以黃金五千兩及珍寶數萬件作聘禮,向唐求婚。壁畫中坐車者為唐太宗,立者為祿東贊一行,壁畫中間是文成公主行至“赤嶺”時手持日月寶鏡,思念故鄉親人,但她想到唐王的重托及和親大任,毅然棄鏡西行的描述。壁畫下部為唐太宗賜松贊干布的“灌頂國師闡化王”之印,壁畫右下部是漢藏建筑相至流入的景象,左下部車中佛像是文成公主從唐帶去的釋迦牟尼像,現存放在拉薩大昭寺。左部為公主逝世后,藏族人民緬懷其功德,供奉為神的情景。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