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徽州曬秋地 賞秋攻略來襲
上品旅游 2014年11月11日 12:01
盤點徽州曬秋地賞秋攻略來襲,皖南,徽州曬秋。深秋時節(jié),萬山之中的皖南徽州,玉米、南瓜、茱萸、辣椒、燈籠柿陸續(xù)收貨,田地里的斑斕漸漸隱去,而另一道風景在晴空下——顯現(xiàn):,,旅游、游記攻略,,旅游景點,,好玩嗎,,在哪里,,有什么好玩的,,怎么去,,怎么走,,住宿,,景點景區(qū)
深秋時節(jié),萬山之中的皖南徽州,玉米、南瓜、茱萸、辣椒、燈籠柿陸續(xù)收貨,田地里的斑斕漸漸隱去,而另一道風景在晴空下——顯現(xiàn):院場里、門前空地、農(nóng)家屋頂,各種果實你方曬罷我登場,鋪成一幅幅五色斑斕的調(diào)色板,顯擺著歸倉前最驕人的風采。也形成了這個季節(jié)里最溫暖迷人的風景。
如果說要到徽州賞秋色,那么小編告訴你,這熱鬧紅火的曬秋場景絕對是不容錯過的!陽產(chǎn)土樓、石潭高山村、水墨宏村、八卦呈坎……曬秋賞秋攻略,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秋季最美的色彩吧!
陽產(chǎn)曬秋 圖片拍攝:@文人風陽產(chǎn)
陽產(chǎn),歙縣大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秋天老百姓曬秋,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10月25日至11月6日將舉辦農(nóng)民大曬秋比賽。300幢土樓院里將曬滿紅黃的辣椒、柿子和玉米等農(nóng)產(chǎn)品。
陽產(chǎn)曬秋 圖片拍攝:夏子這里遠望群山如黛,陽產(chǎn)地勢較高,村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土墻屋,看上去一片溫暖的土黃色,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原始,古樸,靜默。這里植被茂密,水源豐富,民風淳樸,房屋錯落有致,層次感很強,是徽派建筑的又一奇葩。
交通:自駕走深渡方向,過定潭橋往五陽方向拐彎上坡,到坡頂左拐,路邊有“陽產(chǎn)村”的標示牌。大概車開5分鐘后有一岔道口,右拐是去“汪山”,左拐是到“陽產(chǎn)”。從這里開始都是爬坡,坡度較大,但是道路修得不錯,如果上面沒有車下來,開上去還是沒有問題。
食宿:陽產(chǎn)的旅游服務剛剛起步,住宿可以選擇當?shù)氐霓r(nóng)家樂。
呈坎曬秋 呈坎
呈坎位于黃山市徽州區(qū),號稱“中國易經(jīng)八卦古村落”,更有千百年來傳承不變的“游呈坎一生無坎”的傳奇過坎文化。呈坎是全國獨一無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至今完整保存著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價值的古建筑群體。這個季節(jié),一入景區(qū),廣場上的曬秋會立刻抓住你的視線。
呈坎曬秋交通:黃山汽車站轉(zhuǎn)乘去呈坎的專線公交,約半小時即可到達。
推薦游覽路線:景區(qū)入口——水口(推薦拍照點,夏可賞荷花)——下屋(易經(jīng)館)——燕翼堂(明代老宅)——羅純夫宅——鐘英樓(容易迷路,此處應右拐,往環(huán)秀橋方向)——環(huán)秀橋(推薦拍照點,也是村中最古老的建筑。橋頭的百年老店環(huán)秀軒收藏了大量徽州老木雕、瓷器刺繡)——長春社(導游不走的,不過非常值得一看,是古代的社屋。看完之后可原路走回環(huán)秀橋)——羅東舒祠(推薦拍照點,被稱為“江南第一祠”,呈坎的精華)——景區(qū)出口。
石潭曬秋 圖片拍攝:@村里人yf石潭
石潭位于安徽歙縣霞坑鎮(zhèn),“曬秋”是這里普遍存在的生產(chǎn)生活現(xiàn)象,秋季有大量新鮮蔬菜瓜果需要曬干貯藏,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景象。
石潭曬秋 圖片拍攝:@村里人yf春天的石潭無疑是美麗的。漫山遍野、錯落有致的油菜花,映襯著粉墻黛瓦、翹檐飛角的古民居,和飄渺如仙境的山川云海,成了全國攝友、驢友的天堂!而每至秋天,層林盡染,紅楓絢爛,漫山的貢菊花也肆意綻放……暖陽里農(nóng)民們把秋收后的果實晾在自家屋前屋后,五谷雜糧等在陽光下顯得如此絢麗多姿,場面十分壯觀和喜慶。
交通:在歙縣汽車站有直到石潭的班車,一個小時左右車程。
宏村曬秋宏村
“中國畫里鄉(xiāng)村”——宏村,位于黃山黟縣,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村中現(xiàn)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麗堂皇,被譽為“民間故宮”。入秋,月沼邊紅火的曬秋景色掩映在粉墻黛瓦和波光倒影間,別具魅力。
宏村曬秋古宏村人規(guī)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當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觀”[2] :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龐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jīng)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后,經(jīng)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diào)節(jié)了氣溫,為居民生產(chǎn)、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chuàng)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huán)境。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