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紗面
介紹: 產于歙縣南鄉。紗面韌性足,咸淡適宜,口味純正,宜于久貯。倘若來年開春天暖多雨,紗面返潮,只須包塊生石灰擱入壇中,即可使其脆燥如初。
名稱: 徽州圓子
介紹: “徽州圓子”是正宗徽菜品種之一。其成品顆粒勻稱,色澤金黃閃光,吃起來外層松酥、餡心香甜味美,是一道深受歡迎的大眾菜。這道菜是將熟肥膘、桔餅、蜜棗、青梅等細丁拌入白糖和桂花,做成小圓餡心。然后用雞蛋、肥膘泥、濕淀粉、炒米花拌勻,用水酒濕撳餅包成圓子,經油炸熟后澆上用白糖、青紅絲熬成的鹵汁而成。
名稱: 花菇石雞
介紹: 此菜食之香鮮甜潤,酥嫩爽口,回味雋永。
這道菜采用黃山特產山珍花菇與石雞同蒸。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維生素,并有降血壓、減少膽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稱山珍之巧配,甚為名貴。
名稱: 魔芋豆腐
介紹: “魔芋豆腐”為新型保健食品,既可單獨烹食,亦可佐其它菜肴共食,其味清爽。魔芋具有醫治瘧疾、閉經、疔瘡丹毒、燙傷和降血壓、降脂、開胃、防癌等功效。
魔芋豆腐的制作工序如下:魔芋磨成漿,煮成糊狀,置于盆內,冷卻后即成豆腐。
名稱: 臭鱖魚
介紹: 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既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肉質又醇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徽州臭鱖魚是一道徽州名菜,別有風味。它統稱“桶鮮魚”,又俗稱“腌鮮魚”。所謂“腌鮮”,在徽州土話中就是臭的意思。
名稱: 毛豆腐
介紹: 徽州毛豆腐,也叫霉豆腐,是歙縣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
徽州毛豆腐四季皆宜,日常可見。除集體豆腐店有售外,大多數是個體戶,肩挑一副豆腐擔,一頭是干柴和平底鍋,一頭是毛豆腐、香油和辣椒糊,香味撲鼻。
名稱: 甜酒釀
介紹: “甜酒釀”系用上等糯米釀制而成,在黃山市城區或集鎮的街頭巷尾,常可以看見有人挑擔子叫賣“甜酒釀”。擔子兩頭是兩只石鼓形的竹籃,竹籃上的蓋子中間鑲著玻璃,玻璃下面放著一碗碗米酒釀;那米酒釀中間還有一個凹坑,里面溢滿了甜酒汁。
名稱: 蟹殼黃燒餅
介紹: “蟹殼黃”又稱火爐餅,是一種用干菜和豬肉丁作餡的小燒餅,經火爐烤熟后,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剛出爐的“蟹殼黃”,不待入口,便覺奇香濃烈,咬一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其味雋永。制作“蟹殼黃”,用熬煉七八成熟的菜籽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搟成多層次的面卷,再包上餡,置烤爐烤熟即可。“蟹殼黃”存放一周不壞,適合旅途食用。
名稱: 麻酥糖
介紹: “麻酥糖”為傳統名品,從南宋流傳至今。它是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和糖加料制成,用一張小紅紙包成長方形,小紅紙上印有店家的招牌,其味香甜、質感松軟。麻酥糖中的精品稱為“頂市酥”。頂市酥采用脫殼的白芝麻、白糖,配以少量的面粉或米粉,拌以飴糖精制而成。成品白中顯黃,抓起成塊,提起成帶,進嘴甜酥,滿口噴香,不粘牙,不粘紙,老幼皆宜。徽州民諺曰:“拜年不帶麻酥糖,請君不要進廳堂”。
名稱: 蝴蝶面
介紹: “蝴蝶面”在上海、江蘇及沿江一帶享有較高聲譽。具體制法:將面皮切成菱形片,入油鍋炸發撈起轉放入炒鍋中,加肉片、冬筍、蝦米、火腿、香菇、青菜和肉湯炒燜入味后即成。面皮炸發燜軟,爽口不膩。因菱形面皮形似蝴蝶,故名。
黃山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