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去肇慶哪里最好玩?冬至去肇慶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啊,環境很不錯,無須花費太多,很值得一去呢,相信這邊的風景會讓你難忘的,有沒有玩過的就趁現在去玩玩吧!(*^__^*)嘻嘻……(ˇ?……,肇慶旅游攻略,肇慶游記攻略,肇慶好玩嗎,肇慶在哪里,肇慶有什么好玩的,肇慶怎么去,肇慶怎么走,肇慶住宿,肇慶景點景區

問題:提問:《快快樂樂》
肇慶有什么好玩的?
回答:回答:只要你給2020的幸福
冬至去肇慶哪里最好玩?冬至去肇慶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啊,環境很不錯,無須花費太多,很值得一去呢,相信這邊的風景會讓你難忘的,有沒有玩過的就趁現在去玩玩吧!(*^__^*)嘻嘻……(ˇ?ˇ)想~
景點一:
盤龍峽,位于德慶縣西北部,距縣城28公里,整個生態旅游區占地3萬畝。這里是一個原始自然生態旅游區,景區內古木蔥蘢,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欏遍布其間,是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拍攝基地。峽谷空氣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米12.5億個,是南中國最大的天然大氧庫。
盤龍峽原始生態旅游區位于德慶縣西北部,距縣城28公里,整個生態旅游區占地3萬畝。區內峽谷漫長,罕見的瀑布群共有大大小小100多個,是首個得到廣東省旅游局認可有10級以上瀑布群的旅游區,被譽為“亞洲罕見、廣東第一”瀑布群。2005年獲中國最高權威旅游雜志《中國國家地理》評為“廣東最美麗的地方”。
旅游特色
盤龍峽生態旅游區以其得天獨厚的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態資源稟賦,成功開發了峽谷漂流、棧道觀光、瀑布觀光、峽谷品氧、大型梯級天然泳池、全國最大的水車群、全國最具風情的山頂木屋度假村、嶺南僅存的古老織布村、高空溜索、越野卡丁車等等生態休閑型旅游產品。自2001年開放以來受到各地游客的青睞,成為廣東省內游的必游精品線路。
有“中國勇士第一漂”之稱的盤龍峽漂流,于2002年在全國首創冬季漂流,成為國內唯一可以開展四季漂流活動的景區,在廣東省內眾多的漂流景區當中一枝獨秀,享有極高的知名度。
經廣東省旅游局考證,德慶盤龍峽100多公頃范圍內的近百個大小瀑布組成的瀑布群在全省獨占鰲頭,這種規模的瀑布群在亞洲亦屬十分罕見,因此正式命名“盤龍峽瀑布群”為“亞洲罕見、廣東最大的瀑布群景區”。
其中最有名的是“騰龍飛瀑、聆天飛瀑、煙雨飛瀑”三大天然奇觀,水勢變幻屬南國罕見,最大的騰龍瀑布落差達90米,是廣東省落差最大的瀑布。
盤龍峽溫馨提示
景區比較大,較多的山路和森林,小朋友必須要有大人陪同下游玩。
如冬天的話,可帶多一件毛衣過去,因為景區是屬于山區,早晚的溫差比較大。
如夏天的話,可帶多一套衣服,過去玩漂流,有得替換。山路和棧道不少,建議女士不要穿高跟鞋,游客建議最好穿便鞋和運動服,因為景區需要走山路。
注意天氣變化,景區絕大部分是野外風景,帶好雨傘。
景區屬于大自然環境,蚊子肯定會有,可備一盒萬金油或蚊怕水。
旅游小貼士
門票:50元,勇士漂:138元/人,逍遙漂:68元/人
開放時間:8:00—18:00
交通概況:
德慶縣到盤龍峽有18公里,每天有多班公共汽車直達盤龍峽,也可以乘出租的士(約40元)到達景區。自駕車:西出廣州上321國道,經肇慶繼續西行抵德慶后,北行向官圩鎮方向直抵景區,約需3小時30分左右。
景點二:
鼎湖山是嶺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慶城區東北18公里,位于北緯23°10’,東經112°31’。因地球上北回歸線穿過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學者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與丹霞山、羅浮山、西樵山合稱為廣東省四大名山。
人們都知道廣州有座白云山,有人還把白云山作為廣州的標志,甚至把白云山這個名字作為廣州的代名詞。殊不知天下的白云山多得很,并非為廣州專有。郝玉麟《廣東通志》卷十二之山川志云:“頂[1]湖山在(肇慶)城東北四十里,高千余丈,山頂有湖,四時不竭,山半有白云古剎,繞寺產佳茗。”又卷五十二之物產志云:“頂湖茶:端州之白云山頂有湖,僧人于?際種茶,烹之作素馨花氣,味甘淡而滑,然歲收止石許。”可見在廣東,距離廣州甚近的肇慶,也有一座名叫白云山的山,其實此山就是大家都頗為熟悉的鼎湖山。大概是因為高山與白云的關系太密切的緣故,為此人們替山命名時往往會聯系到白云,所以全國各地用白云命名的山就非常之多。以筆者所能見到的古代重要的山川志、地方志以及相關的資料來看,全國幾乎每個省都有名叫白云山的山,有的省甚至多達數座。肇慶鼎湖山之所以又被稱之為白云山,其原因應該是不言而喻的。雖然過去肇慶鼎湖山曾被人稱為白云山,但是這種情況并不怎么流行,以目前所能見到的資料來看,這種叫法只是在明末清初之時曾經一時出現過,后世很少見有人提及此名。在此順便也提一提,在明末清初之時,鼎湖山也曾被稱為天湖山,原因是在明末清初之際,肇慶曾是南明永歷皇帝的行宮。據說永歷帝駐蹕肇慶時,曾多次上過鼎湖山。清初嶺南著名詩人陳恭尹曾寫過一首叫《端州華嚴庵送何孟門、陶握山、王紫?游鼎湖》的詩,其中加有注文說:“棲壑大師以(桂王)行宮在端州,改鼎湖山為天湖。”可見改叫鼎湖山為天湖山,明顯帶有紀念南明永歷皇帝的意思。但是隨著永歷政權滅亡和清朝統治走向穩固之后,天湖山這個名稱也就逐漸就無人問津了。
1956年,鼎湖山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自然保護區,1979年又成為我國第一批加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建立了“人與生物圈”研究中心,成為國際性的學術交流和研究基地。
鼎湖山面積1133公頃,最高處的雞籠山頂高1000.3米,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分布著溝谷雨林、常綠闊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等森林類型。而保存較好的南亞熱帶森林典型的地帶性常綠闊葉林是有400多年歷史的原始森林。鼎湖山因其特殊的研究價值聞名海內外,被眷為華南生物種類的“基因儲存庫”和“活的自然博物館”。
這里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種,栽培植物535種,其中珍稀瀕危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3種;以鼎湖山命名的植物有30種。鼎湖山多樣的生態和豐富的植物為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棲息環境。因此這里的動物種類和數量也很多,有鳥類178種,獸類38種,其中國家保護動物15種。1998年12月,由呂健博士主持,經中南林學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測定。
鼎湖山自唐代以來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勝地。在公元676年,惠能高僧的弟子智常禪師在鼎湖山西南之頂老鼎建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這里,環山建起三十六招提,前來朝拜、游覽的香客、游人越來越多。明崇禎年間,即公元1633年,和尚在蓮花峰建起蓮花庵,第二年又迎來高僧棲壑和尚入山奉為主持,重建山門,改蓮花庵為慶云寺,到了清代,慶云寺規模越來越大,成為嶺南四大名山之首。鼎湖山因為覆蓋著茂密的森林而蘊藏著豐富的泉水,從而造就了千姿百態的流泉飛瀑。幽深的自然景觀,東西兩溪流形成兩大景區:天溪景區、老鼎景區。九十年代新開發的鼎湖山新景區叫“新鼎景區”。鼎湖與七星巖一起于1982年組成星湖風景名勝區,成為國家首批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于1998年七月又評為國家文明風景名勝區示范點。如今,鼎湖山又建起了國際學生旅館,以低廉的價格接待海內外學生。
鼎湖山號稱嶺南四大名山之首,林壑幽深,泉溪淙淙,又因該景區地處北回歸線,因而有“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之稱。半山腰是寶鼎園,這里有兩個世界之最,一是九龍寶鼎,二是端溪龍皇巨硯。端溪龍皇硯重達2噸,處在園子中軸線中央。經過庭園,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寬闊的廣場,場中有一座九龍寶鼎,鼎身和鼎足共鑄有九條金龍,騰云駕霧,栩栩如生。青銅展廊陳列有從古代到現代的各式鼎,站在觀景臺,環視四周熱帶雨林自然景觀,鳥瞰湖水蕩漾,心曠神怡。
鼎湖山景區以亞熱帶天然森林、溪流飛瀑、深山古寺見長。從世界范圍來看,整條北回歸帶幾乎全是沙漠或干旱草原,而緯度相當的鼎湖山景區,由于受季風影響,卻是一片生機盎然的亞熱帶、熱帶森林,所以為各國科學家所注目。它在1980年正式加入世界自然保護區網,同時又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為世界重要的自然保護區。鼎湖山林壑幽深,泉溪淙淙,飛瀑直瀉,自然風光十分迷人,包括鼎湖、三寶、鳳來等10多座山峰。原來山頂有湖,本名頂湖山。西南坡西溪龍泉坑有水簾洞天、白鵝潭、葫蘆潭等8處瀑布。山南麓有慶云寺,西南隅有白云寺,山腰建有日僧榮睿大師紀念碑。
景點三:
肇慶
早在晉代已有文字記載。唐朝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來游,寫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記》,鐫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葉劍英元帥于一九六四年四月游覽七星巖期間曾寫七絕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七星巖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來就有“峰險、石異、洞奇、廟古”之說,重點游覽區有“七巖、八洞、五湖、六崗”,可供觀賞之景點達80余處。天柱巖最高,海拔117米;龍巖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詩廊”之美譽;石峒古廟最古,洞中有廟。
位于景區中心湖南部,1959年落成,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高12米,寬17.5米,四柱三間,柱礎花籃形,四根大圓柱飾以朱紅,仿歇山頂,上蓋琉璃瓦,中門上方鑲嵌著朱德于1959年手書的“七星巖”三個大字,為肇慶的重要標志物。牌坊北側有廣場,面積2.83萬平方米,是集娛樂、休閑、觀賞、購物于一體的活動中心和大型公共活動場所。廣場有廣東最大的音樂噴泉,廣場文化在省內頗有名氣,周末游客可在此免費觀賞文藝演出。
位于景區中心,共有531題,其中石室洞有333題,是廣東省保存最多、最集中的石刻群,1957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石刻以唐為貴,七星巖就有唐刻4題。石刻以漢字為主,還有藏文和西班牙文。漢字各種書體俱全,以楷書為最,行書次之,其中唐代李北海正楷《端州石室記》是七星巖摩崖石刻的珍品。石刻群文體有詩、詞、歌、賦、對聯、題記,其中詩有252首,陳毅元帥撰詩稱之為“千年詩廊”。
由龍巖洞、碧霞洞和蓮花洞組成,龍巖洞以小艇導游,后兩洞可步行參觀。石室洞是七星巖開辟最早、景物最多的溶洞。穹隆高大,千姿百態,如夢如幻的景觀,令歷代文人騷客陶醉,并留下贊美的詩篇。洞中存各種文體石刻333題,可見石室洞在七星巖風景區中是何等的注目。
肇慶裹蒸,是粽子的一種,用糯米、綠豆、肥豬肉,再加入適量的精鹽、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制而成。肇慶裹蒸用肇慶特產冬葉包制,呈枕頭狀或四角山包形。包制肇慶裹蒸的主要原料糯、綠豆和肥豬肉,其比例為10:6:4,包制好、未經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約0.5公斤。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小時,邊蒸煮邊加入大量的清水,直至糯米、綠豆和肥豬肉溶化為止。目前,市面上個別店鋪節日期間制作的肇慶裹蒸,除用糯米、綠豆、肥豬肉外,還在其中加入冬菇、雞蛋、臘腸等。這種裹蒸被稱之為肇慶特種裹蒸王。肇慶裹蒸香氣橫溢,入口溶化,甘香,是當地居民歡度春節的傳統食品。紫背天葵,名丹葉、散血子,是夏季清涼飲料中的佳品。紫背天葵屬秋海棠科,是一種矮小的草本植物,長在陰暗濕潤的山崖上,葉面有毛,呈深綠色,葉背紫色。紫背天葵能清熱解毒,潤燥止咳。用開水沖泡,其色紫紅,味微酸,清香可口,若加入少許白糖,其味更佳,能消暑除熱,又有解酒之效。
御寒避暑的游覽勝地,七星巖風景區綠樹成蔭,涼風習習,年均氣溫攝氏21.6度,夏日最高月均氣溫攝氏28.9度,冬日最低月均氣溫13.4度,確是一個御寒避暑的游覽勝地。這里最佳旅游季節為七、八、九月和春節期間,最高日達4萬人次。
七星巖歷史悠久,早在晉代已有文字記載。唐朝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來游,寫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記》,鐫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葉劍英元帥于一九六四年四月游覽七星巖期間曾寫七絕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七星巖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來就有“峰險、石異、洞奇、廟古”之說,重點游覽區有“七巖、八洞、五湖、六崗”,可供觀賞之景點達80余處。天柱巖最高,海拔117米;龍巖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詩廊”之美譽;石峒古廟最古,洞中有廟。
肇慶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